3月28日下午,北京语言大学教授、《语言教学与主编》主编施春宏教授应邀在37000cm威尼斯做了题为“关于构式能产性问题的若干思考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李昱老师主持,37000cm威尼斯陈练文、刘丹、欧阳晓芳、阮桂君、覃业位、王统尚、杨旭等老师、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娜老师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子凡博士等数十位师生参与了讲座。
讲座聚焦于构式能产性这一语言学关键议题,深入剖析其内涵、类型、机制与制约因素,为解释“构式如何能产”提供了分析框架。施春宏教授指出,构式能产性的本质是 “受限性产出”,即产出性与制约性并存,这一特性体现了语言产出在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有机统一。就构式的能产性来说,施春宏教授介绍了多种理解角度,包括语项型率、构式槽位图式度、新语项扩展能力等,这些角度衍生出该领域不同的量化和质性研究路径。其次,施春宏教授从两个维度对构式能产性的基本类型进行了阐述,即语项的范畴性质以及是否(子)构式化,它们为观察和理解构式系统的运作和变化情况提供了清晰的框架。在探讨能产性机制时,施春宏教授论析了类推、范畴化和构式压制(含转喻、隐喻)机制,这些机制为构式产出不同类型提供了可能。随后,施老师还带领大家考察了构式能产性的制约因素。词法、句法、韵律、语义、语体、语用都有可能对能产性产生制约,多重因素交互制约,是构式产出实例的现实条件。
交流互动环节,师生积极向施教授请教。施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的疑惑和感兴趣的问题,如构式能产性制约因素的顺序问题,深化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。此外,施老师还热情、真挚地分享了自己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相关经验,拓宽了师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,让人受益匪浅。最后,李昱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,施教授的分享恢弘深刻、发人深省,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(文/陈晶,图/黄瑜茜,审核/李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