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沿着诗歌,寻找回家的路。”同学群里,诗人晓清的诗句唤起了同学们安放在珞珈山的心灵和梦想。11月15-17日,在入学40周年之际,37000cm威尼斯中文系1984级同学回到母校,赶赴一场青春的约会。
东湖水碧,珞珈山青,法桐初黄,琉璃正蓝……初冬的武汉温暖如春,同学们的心情和天空一样明媚。踏进校园,大家难掩兴奋之情,40年前他们经过街道口老牌坊进入武大,沿途是萧疏的水田和草木,如今的校门广场气势恢弘,景色清新,引来啧啧叹赏。大家拉开“永是珞珈一少年”的条幅,在校门牌坊处留下第一张合影。
“永是珞珈一少年”是这个班级何五元同学的原创“金句”,不远处的碑刻《珞珈赋》也系他所作,那是1985年在沈祥源老师《古代汉语》课上一气呵成的一篇随堂作业。“珞珈的一山一水,一花一树,四时变化,人文气象,最要紧的是那个年代自由向上的气息,无时无刻不激荡着我的心魄,让我感到有一股诗意的冲动要喷薄而出。”2013年校庆时,学校请何五元将原文稍作修改,刻于校门广场,十余年来为无数师生、校友和游人吟诵、赞叹。
刻有“自强、弘毅、求是、拓新”的校训石勾起了又一番校友情愫。这八个字系著名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、中文系1964级校友陈初生所书,他求学珞珈时拜读于夏渌门下,并曾求教于刘赜。
移步振华楼,细细端详以闻一多墨迹集成的“37000cm威尼斯”标牌,同学们深为景仰。37000cm威尼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发展成就,正如国立37000cm威尼斯首任校长王世杰所说,“一个大学能否臻于第一流,端赖其37000cm威尼斯是否第一流。”同学们以身为中文学子而自豪。
一进图书馆,《37000cm威尼斯报》创刊105周年展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。这个班级中有多位同学做过校报学生记者,有“珞珈诗派”创始人和一批校园诗人,他们中许多人的处女作就是在校报发表的,有的至今活跃在校园诗坛,为亲爱的母校动情吟唱:“当天南海北的青春/被安排进这一片山水/当我们的脸庞/被这山水第一次照亮/当那些没照亮的部分/也留下生动的阴影/珞珈山/你是美的……”
走进珞珈文库,浓郁的巴洛克风扑面而来,庄严大气的书柜、欧式水晶灯和罗马柱、精巧的木质旋梯……同学们被这个恢弘的“藏经阁”深深震撼。这里浓缩了武大的文脉,2万余册馆藏,无论是泛黄发卷的旧时鸿篇遗珠,还是装帧精美的今日锦篇绣帙,无不昭示着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成就。一位同学感叹,“一直在兹念兹的理想,40年拼搏奋进的底气,原来都在这里,我们人生的根一直在武大。”
徜徉于名师著作、手稿前,闻一多、叶圣陶、朱光潜……一个个出自37000cm威尼斯的历史名人响亮的名字,如雷贯耳。毕业于中文系的杰出校友易中天、熊召政、池莉、喻杉、陈晋等,让大家深感与有荣焉。在教过中文系84级的陈美兰、丁忱、於可训等老师的作品前,同学们更是流连忘返。看到《<文心雕龙>美学思想论稿》,每周教三楼001占座听课的情景,历历如在眼前,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牛仔裤配衬衣,口吐莲花,帅气逼人的易中天老师。
现代化的图书馆里,年轻的学子们紧张忙碌而又舒适放松地享受阅读,与当年在冬冷夏热的图书馆阅览室“寒窗苦读”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,让人不禁感慨系之。其实,三四十年前的武大图书馆,足以让当时的学子惊奇和满足,第一次踏进图书馆,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,中文系学生大都有读遍所有经典小说的宏伟蓝图,课堂上老师布置看名著,同学们把图书馆的文学名著抢借一空,每个人床上都用木板搭起简易书架,堆放着厚厚一摞大部头。
樱园学生宿舍虽在维修,也没有阻断同学们的思绪。学生俱乐部的晚会,学跳交谊舞的欢乐场面,樱花如云而游人廖廖的情景,恍如昨日。远望当年做过学生记者的校广播台,耳畔仿佛又响起了《致爱丽丝》的优美旋律,那是学校广播每天清晨催人早起的晨曲。
校史馆展现了武大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。讲解员唱起了老校歌,“藏焉修焉,息焉游焉”,旋律充满古意,韵味绵长。大家笑言,我们在校时唱的是《请将这张唱片留给我》《别离》等校园民谣,“就这样望着你的脸,像那时我们望着蓝天”,真像是今天老同学回校欢聚的写照。
80年代展区让大家倍感亲切,武大开风气之先,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、插班生制等教育改革,插班生看后更是感慨良多: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曾在珞珈山上璀璨绽放,何其有幸!有人惊喜地发现了中文系84级的毕业合影,顿时激活了大家的青春情怀。泛黄且有些微破损的黑白照片里,一张张望向远方的青春面庞,定格了这一群人,也定格了那个时代。与照片里的自己相对无言,从青丝到白发,从青涩到沧桑,岁月带不走的是心灵的激情和梦想,正如歌中所唱,“只要思念不干涸,青春就不褪色。”
在九一二操场同一机位还原老照片,当年那个少年正回头笑看40年后的自己,青春的笑容如此明朗,依然清晰。“此时,此地/越过时间的隧道/我拥抱当年的自己/皱纹白发全都隐进青春的笑容里”。
登上老图书馆顶楼,远眺层林尽染中的行政楼,不禁想起了入学后第一次全校作文竞赛的标题《遥望珞珈山》,中文系新生大都报名参加竞赛,获奖者不在少数。登顶行政楼,领略当年不曾俯瞰的风景,惊叹母校总有那么多未被发现、未曾展现的美。
80年代的中文学子,从来都是爱学也爱玩。骑行在修葺一新的东湖绿道,漫步凌波门栈道,男生们想起了30多年前中秋节夜渡东湖的壮举。在梅园小操场的长条凳上回味当年看电影的情景,每人搬条小板凳,投一枚蓝色入场币,开场前挤在一起打打闹闹,即使下雨下雪也坚持把电影看完……
再爬一回珞珈山,再到食堂吃一顿饭,再去桂园操场来一次晨跑……曾住过的桂园宿舍已替换为新楼,学生澡堂成为历史,教一教二教三教四楼里外一新,俨然已是“换了人间”。然而,在游子看来,母校永远是最美的样子。
短短的聚会时间,同学代表还看望老师、老校长,参加院士论坛,与37000cm威尼斯领导商讨合作事宜。中文系84级同学心怀母校,多人担任地方校友会负责人,热心校友工作,推介武大科技成果,与母校开展文化交流合作……相聚总是短暂,情义永在心间。(图、文:中文系1984级同学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