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000cm威尼斯

学术交流
【闻一多讲坛】“缺席”还是“在场”
—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
发布时间:2025-04-16 浏览人次:

  2025411日,华中师范大学37000cm威尼斯教授、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研究》作者孙文宪做客37000cm威尼斯闻一多讲坛,作了题为“‘缺席’还是‘在场’—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”的讲座。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高文强教授出席讲座,高文强为孙文宪颁发“闻一多讲坛”纪念牌。讲座由37000cm威尼斯文艺学教研室李松教授主持,37000cm威尼斯刘春阳教授、艾士薇副教授、袁劲副教授及其他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。

  讲座伊始,李松教授以“回到马克思主义,需要走一条怎样路?”为开场,孙文宪老师沿着李松教授的思路,结合自身经历,对讲座题目做了阐释。他指出,当下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会影响进一步探索,甚至丢失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。因此,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中的位置是缺席还是在场?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。

  孙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: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;马克思文论话语的文本性及其解读;马克思的文艺思想与21世纪文学批评。讲座主要围绕第一个方面展开。

  他首先说明了问题的由来,即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过程中,出现了对马克思理论的偏离。其中,“马克思主义文化”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接受,阐释者的主观意图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占据较大比重。接着,他援引韦勒克、霍普金斯、伊格尔顿、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批评,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遭受的质疑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特殊的“马克思主义文化”语境,即在斯大林提出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”的背景下,马克思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建构中长期处于“缺席”状态。最后,他补充到,里夫希茨编纂的《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》是对以上“批评”的批评,然而,受制于当时的文艺理论框架,仍对马克思、恩格斯的原意有所遮蔽。

  而要真正厘清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,回到文本本身,探究马克思、恩格斯文艺理论的本质特征十分关键。

  主体内容讲授完后,现场两名同学参与互动提问。他们分别就“如何在零散的马克思文论话语中为个人选题寻找佐证”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‘系统性’的界定”与老师展开积极的对话。孙老师作出详细回应,并强调,做人文研究必须从“实证性”入手,避免主观臆断。

  孙文宪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述方式引人入胜,扎实的文献资料和辩证的思考方式让在场师生获益匪浅。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意犹未尽的讨论声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


(图文:吴若君、夏新怡 审核:刘春阳)